解决动静脉内瘘疼痛,这4个护理技巧快收藏

解决动静脉内瘘疼痛,可从避免受压、控制感染、正确穿刺、合理活动等方面进行护理。避免受压能防止局部血液循环不畅加重疼痛;控制感染可减少炎症刺激引发的疼痛;正确穿刺能降低穿刺不当带来的损伤和疼痛;合理活动有助于改善局部血运,减轻不适。

1. 避免受压:动静脉内瘘侧肢体避免佩戴过紧的手表、手链等饰品,睡眠时不要压迫该侧肢体,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,防止局部血液循环受阻,加重内瘘疼痛。同时,测量血压应选择对侧肢体,避免在内瘘侧肢体进行抽血、输液等操作,减少对血管的额外压力。

2. 控制感染:保持内瘘局部皮肤清洁干燥,定期消毒。若局部出现红肿、渗液等感染迹象,应及时就医。可遵医嘱使用抗生素,如阿莫西林、头孢呋辛、左氧氟沙星等进行抗感染治疗,以减轻因感染导致的疼痛。

3. 正确穿刺:穿刺是动静脉内瘘使用中的关键操作,应选择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进行。穿刺时要严格遵守无菌原则,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和角度,避免反复在同一部位穿刺,减少血管损伤和疼痛。穿刺后要正确按压止血,避免用力过猛或时间过长影响内瘘血运。

4. 合理活动:适当进行内瘘侧肢体的活动,如握拳、屈伸等,可促进血液循环,减轻疼痛。但要避免过度用力或剧烈运动,防止内瘘血管扭曲、受压。同时,注意保暖,避免肢体受凉,寒冷刺激会导致血管收缩,加重疼痛。

5. 心理护理:患者的心理状态也会影响对疼痛的感知,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,缓解其紧张、焦虑情绪。可通过与患者沟通交流,让其了解动静脉内瘘的相关知识和护理要点,增强其治疗信心,从而减轻疼痛带来的不适。

动静脉内瘘疼痛会给患者带来不适,影响其生活质量。通过避免受压、控制感染、正确穿刺、合理活动以及心理护理等多方面的综合护理措施,可有效减轻动静脉内瘘疼痛,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内瘘的使用寿命。若疼痛持续不缓解或加重,应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,以便明确原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