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筛!牙齿出血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!

牙齿出血可能是由牙龈炎、牙周炎、血液系统疾病、肝脏疾病、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等因素引起。

1. 牙龈炎:牙菌斑、牙结石等会不断刺激牙龈组织,引发炎症。牙龈处于炎症状态时,其血管会变得脆弱,在受到刷牙、咀嚼等轻微刺激时,就容易破裂出血。这是导致牙齿出血较为常见的原因之一,一般通过洗牙去除牙菌斑和牙结石后,症状会有所缓解。

2. 牙周炎:它是牙龈炎进一步发展的结果。炎症不仅影响牙龈,还会侵犯牙周组织,导致牙周袋形成、牙槽骨吸收等。牙周组织的破坏使得牙齿支持结构受损,同时也会让牙龈更容易出血,且出血情况可能比牙龈炎更严重。治疗通常需要进行系统的牙周治疗,包括洁治、刮治等。

3. 血液系统疾病: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,患者体内血小板数量减少,凝血功能出现障碍,容易导致牙龈等部位出血。白血病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异常,正常血细胞生成受到抑制,也会影响凝血机制,进而出现牙齿出血症状。血友病患者由于缺乏凝血因子,轻微创伤就可能导致出血不止,牙龈出血也较为常见。对于这类疾病,需要到血液科进行详细检查和针对性治疗。

4. 肝脏疾病:肝脏在人体凝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,它参与多种凝血因子的合成。当肝脏出现病变,如肝炎、肝硬化等,肝功能受损,凝血因子合成减少,就会影响凝血功能,导致牙齿出血。同时,肝硬化患者还可能出现脾功能亢进,破坏血小板,进一步加重出血倾向。治疗主要是针对肝脏疾病进行综合治疗,改善肝功能。

5.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:如阿司匹林,它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,能够抑制血小板的功能,从而增加出血的风险。华法林是一种抗凝药物,通过抑制维生素 K 依赖的凝血因子合成来发挥抗凝作用,使用不当或剂量过大时,容易引起牙龈出血等不良反应。氯吡格雷也是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,会影响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,导致凝血功能改变。如果因药物导致牙齿出血,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。

牙齿出血看似是小问题,但可能隐藏着多种健康隐患。当出现牙齿出血情况时,不能掉以轻心,应及时关注并进行早筛。若怀疑是口腔局部问题,可到口腔科就诊;若怀疑是全身性疾病引起,需到相应科室进一步检查。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,才能保障身体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