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厕所大便出血可能由痔疮、肛裂、肠炎、肠息肉、肠癌等原因引起,可通过调整饮食、改善生活习惯、药物治疗、坐浴、及时就医等方法搞定。
1. 明确病因:大便出血的病因多样。痔疮是常见原因,通常是由于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导致,排便时可能擦破曲张静脉引起出血,一般为鲜红色,不与粪便混合。肛裂多因大便干结、排便用力过猛,撕裂肛管皮肤所致,出血常伴有排便时剧烈疼痛。肠炎可能因细菌、病毒等感染,炎症刺激肠道黏膜,导致黏膜损伤出血,可能伴有腹痛、腹泻等症状。肠息肉是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,质地较脆,排便时可能受摩擦而出血。肠癌则是肠道的恶性肿瘤,肿瘤组织侵犯周围血管可引起出血,血液可能与粪便混合,还可能伴有大便习惯改变等症状。
2. 调整饮食: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,多吃蔬菜(如芹菜、菠菜等)、水果(如苹果、香蕉等)、全谷类食物(如燕麦、糙米等),可促进肠道蠕动,预防便秘,减少对肠道和肛门的刺激,从而缓解大便出血症状。同时,减少辛辣、油腻、刺激性食物的摄入,避免饮酒,以防加重肠道负担和刺激肛门。
3. 改善生活习惯: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,定时排便,避免憋便,减少排便时间,防止久坐久蹲。适当进行体育锻炼,如散步、慢跑、瑜伽等,可增强体质,促进肠道蠕动,改善局部血液循环。
4. 药物治疗:可遵医嘱使用药物治疗。如痔疮膏、痔疮栓等,能缓解痔疮引起的出血、疼痛等症状。还可使用一些具有止血、消炎作用的药物,如云南白药胶囊、槐角丸、裸花紫珠分散片等,以减轻出血情况。
5. 坐浴:采用温水坐浴的方法,能促进肛门局部血液循环,缓解肛门括约肌痉挛,减轻疼痛和肿胀。可在温水中加入适量的高锰酸钾,配制成1:5000的溶液,每天坐浴1 - 2次,每次15 - 20分钟。
6. 及时就医:如果大便出血症状持续不缓解、出血量较大、伴有腹痛、发热、大便习惯改变等症状,应及时到正规医院的肛肠外科或消化内科就诊,进行肛门指诊、结肠镜等检查,以明确病因,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。
去厕所大便出血虽然常见,但病因复杂。出现症状后,可先通过调整饮食、改善生活习惯等方法进行缓解,同时可配合药物治疗和坐浴。若症状持续或加重,务必及时就医,以便明确病因,进行针对性治疗,避免延误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