儿童牙龈松动是否正常需具体分析,换牙期生理性松动、外伤、口腔卫生差致牙龈炎、牙周炎、不良习惯等都可能导致。
1. 换牙期生理性松动:儿童一般在6岁左右开始换牙,恒牙萌出会使乳牙牙根逐渐吸收,导致乳牙松动、脱落,这是正常生理现象,无需特殊处理,只需注意观察,等待乳牙自然脱落即可。
2. 外伤:儿童活泼好动,在玩耍过程中可能发生碰撞、摔倒等情况,导致牙龈和牙齿受到外力冲击,引起牙龈松动。若只是轻微松动,可让牙齿休息一段时间,避免用患牙咀嚼硬物,一般可自行恢复;若松动严重或伴有牙齿移位、疼痛剧烈等症状,需及时就医进行固定等处理。
3. 牙龈炎:如果儿童不注意口腔卫生,食物残渣容易堆积在牙齿表面和牙龈边缘,滋生细菌,引发牙龈炎。炎症刺激会导致牙龈红肿、出血、松动。治疗时,需指导儿童正确刷牙,保持口腔清洁,还可使用过氧化氢溶液、氯己定含漱液等进行局部清洁和消炎,必要时遵医嘱口服阿莫西林、头孢克肟、甲硝唑等抗生素控制炎症。
4. 牙周炎:牙龈炎若未及时治疗,炎症可能进一步发展为牙周炎,破坏牙周组织,导致牙龈萎缩、牙齿松动。治疗牙周炎较为复杂,除了保持口腔卫生、使用药物治疗外,可能还需要进行牙周洁治、刮治等专业治疗。
5. 不良习惯:一些儿童可能存在吮指、咬唇、吐舌等不良习惯,长期的不良刺激会影响牙齿和牙龈的正常发育,导致牙龈松动。家长应及时纠正儿童的不良习惯,必要时可咨询正畸医生,采取适当的矫治措施。
儿童牙龈松动的原因多样,家长需仔细观察。若是换牙期的正常松动,可顺其自然;若是疾病或外伤等因素引起,应及时带儿童到正规医院口腔科就诊,明确病因,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。同时,要培养儿童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,预防牙龈疾病的发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