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筛早治!婴儿抽搐的病因大排查

婴儿抽搐病因多样,常见有高热惊厥、低钙血症、颅内感染、癫痫、低血糖症等。

1. 高热惊厥:多发生于6个月至5岁婴幼儿。在体温骤升期,体温快速上升超过38℃时,大脑神经细胞兴奋性增高,神经传导异常,引发抽搐。一般表现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,持续时间较短,多在15分钟内缓解。治疗上,需及时降温,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,同时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、布洛芬等药物退热。

2. 低钙血症:婴儿生长发育迅速,对钙的需求量大。若钙摄入不足或维生素D缺乏影响钙吸收,导致血钙降低。神经肌肉兴奋性增加,就会出现抽搐症状,可表现为手足搐搦、惊厥等。治疗时,需补充钙剂,如葡萄糖酸钙、碳酸钙、乳酸钙等,同时补充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。

3. 颅内感染:细菌、病毒等病原体侵犯颅内,引起脑膜炎、脑炎等疾病。炎症刺激脑组织,导致神经功能紊乱,引发抽搐。患儿常伴有发热、头痛、呕吐、精神萎靡等症状。治疗需针对病原体使用抗生素如头孢曲松、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等进行抗感染治疗。

4. 癫痫:是一种慢性脑部疾病,由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。病因可能与遗传、脑部发育异常、脑损伤等有关。发作形式多样,如失神发作、强直阵挛发作等。治疗主要依靠抗癫痫药物,如丙戊酸钠、卡马西平、苯巴比妥等,需长期规律服药。

5. 低血糖症:婴儿糖原储备少,若喂养不足、消耗过多等可导致血糖降低。血糖过低影响大脑能量供应,引起神经功能障碍,出现抽搐。常伴有多汗、面色苍白、嗜睡等症状。治疗需及时补充葡萄糖,可口服或静脉注射。

婴儿抽搐病因复杂,每种病因都有其特点和相应治疗方法。家长需密切关注婴儿情况,一旦发现抽搐应及时就医,进行详细检查,明确病因后遵医嘱治疗,早筛早治对婴儿健康至关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