耳朵痒流水可能由外耳道湿疹、外耳道炎、中耳炎、外耳道真菌病、脑脊液耳漏等因素引起。
1. 外耳道湿疹:是一种发生在外耳道内、耳廓及耳部周围皮肤的变态反应性多形性皮炎。病因可能与变态反应、精神因素、神经功能障碍、内分泌失调、代谢障碍、消化不良等有关。表现为耳部瘙痒、烧灼感,急性期有红斑、丘疹、水疱,搔抓后可出现糜烂、渗液。治疗可使用炉甘石洗剂、硼酸溶液、氧化锌糊剂等药物,需遵医嘱。
2. 外耳道炎:外耳道皮肤或皮下组织的广泛炎症,可分为急性和慢性。急性外耳道炎多因挖耳损伤外耳道皮肤、游泳时外耳道进水等引起,表现为耳痛、灼热,可流出少量分泌物,继而耳痒。慢性外耳道炎可由急性外耳道炎迁延不愈转变而来,耳部有痒感及不适感。治疗可选用氧氟沙星滴耳液、环丙沙星滴耳液、洛美沙星滴耳液等,使用时需遵医嘱。
3. 中耳炎:中耳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,好发于儿童。可分为非化脓性及化脓性两大类。化脓性中耳炎有急性和慢性之分,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表现为耳痛、听力减退及耳鸣,鼓膜穿孔后可出现耳内流脓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多由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导致,耳部长期或间歇性流脓、鼓膜穿孔、听力下降。治疗可使用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外耳道及中耳脓液,然后用氯霉素滴耳液、林可霉素滴耳液、地塞米松妥布霉素滴耳液等,遵医嘱用药。
4. 外耳道真菌病:真菌侵入外耳道或外耳道内的条件致病性真菌,在适宜的条件下繁殖,引起的外耳道的亚急性或慢性炎性病变。患者一般有耳内发痒及闷胀感,有时奇痒,以夜间为甚。外耳道内有少量分泌物。治疗可先清除外耳道内的污物,保持外耳道干燥,然后局部使用制霉菌素喷于外耳道,或用克霉唑霜、咪康唑霜等涂耳,需遵医嘱。
5. 脑脊液耳漏:多由头部外伤、手术损伤等引起,脑脊液通过破损的颅底骨质、硬脑膜和鼓膜流入外耳道。表现为耳部流出清亮液体,有时可伴有听力下降、耳鸣等症状。治疗需卧床休息,避免用力咳嗽、擤鼻等增加颅内压的动作,必要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。
耳朵痒流水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症状,不同病因的治疗方法有所不同。如果出现耳朵痒流水的情况,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,明确病因后进行针对性治疗。同时,使用药物时一定要遵医嘱,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