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乙肝疫苗第三针后,出现这些症状别慌!

打乙肝疫苗第三针后,可能出现局部红肿、低热、乏力、肌肉酸痛、胃肠道不适等症状。

1. 局部红肿:这是较为常见的症状,通常是疫苗刺激局部组织引起的炎症反应。一般在接种后的数小时至24小时内出现,表现为接种部位周围皮肤发红、肿胀,可能伴有轻微的疼痛。这种红肿一般范围较小,程度较轻,多数情况下在2 - 3天内会自行消退。

2. 低热:部分人在接种乙肝疫苗第三针后会出现低热症状,体温一般在37.3℃ - 38℃之间。这是身体免疫系统对疫苗产生反应的一种表现,是机体识别外来抗原并启动免疫防御机制的正常现象。低热通常持续时间较短,1 - 2天内体温可恢复正常。

3. 乏力:感到全身没有力气,活动耐力下降,这可能是由于疫苗接种后身体的免疫系统被激活,消耗了一定的能量,导致身体处于一种相对疲劳的状态。乏力症状一般不会很严重,经过适当的休息后会逐渐缓解。

4. 肌肉酸痛:主要出现在接种侧的肢体或全身,可能是疫苗引起的免疫反应波及到肌肉组织,导致肌肉产生轻微的炎症,从而引起酸痛感。肌肉酸痛的程度因人而异,一般在数天内会逐渐减轻。

5. 胃肠道不适:包括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等症状。这可能是疫苗刺激了胃肠道的神经或引起了胃肠道的轻微炎症。胃肠道不适症状通常比较轻微,持续时间不长,通过调整饮食,如清淡饮食、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等,症状会有所改善。

打乙肝疫苗第三针后出现上述症状大多是正常的疫苗反应,不必过度惊慌。一般情况下,这些症状会在短时间内自行缓解。但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、加重或出现其他严重异常表现,如高热不退、呼吸困难等,应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。